Page 44 - 《中国民族建筑》176期
P. 44

也参差不齐,难以体现古建精品风韵。      中国民族建筑

           由于创新性的民族建筑或明显增加造价,除了政府规划打造的民族风格的地标建筑外,其他建筑的  论中国民族建筑的发展

          建设方很难有动力发展民族风格建筑。

                    保护和发展民族建筑,也就是保证“中华特色人居环

                   境和民族魂根”的历史延续。推动民族建筑的持续发展,

                   是中国建筑人的历史使命、民族使命和国家使命。实现民

                   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可通过纳入国家文化战略、深入系统

                   挖掘价值、理论体系建立完善、构造工艺研发创新、复合

                   民建人才培养、规划松绑设计合作、现代民建产业培育七

                   个方面进行组织推动。

                   (1)纳入国家文化战略

                    未来国际竞争的胜负取决于科技的竞争、文化的竞争。

                   相较于文学、绘画、文艺作品等文化载体,民族建筑对于民

                   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体现最为充分。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影视

                   作品,高水平特效能够展现科技,但在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

          关于民族建筑发展的

                   力方面远逊于建筑。而且,建筑本身就能够把绘画、雕刻等

               若干建议  文化载体融为一体。因此发展民族建筑对于提高我国未来的

                   文化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深入系统挖掘价值,完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化研究,近年来在石灰保护历史建筑

                                                                                研究领域国内、国际均取得重要进展,

                                25 25

                                                                                值得我们重视。

                                                                                    加强后评估与监测,对历史建筑

                                                                                修缮效果的后评估与监测是纠正原先

                                                                                修复工程错误的重要手段,也是从“无

                                                                                知”到“有所知”必经之路。但是后评

                                                                                估与监测的科学实施存在诸多困难,困

                                                                                难一方面源自技术障碍,另一方面源自

                                                                                管理机制,缺乏技术强、中立的第三方

                                                                                研究团队是不能够完成评估与监测的。

                                                                                后评估与监测是为日程管理、维护方案

          图 8 上海某历史建筑 2005 年修缮, 11 年后同一朝向立面在采用相同修复材料系统情况

                                                                                的优化、下一步修缮措施设计服务的,

          下出现完全不同的劣化, 原因未明

                                                                                宜避免“过度监测”。

                                                                                    致谢 :

          不同紧急程度的保护修缮方案。                     与实施中保持一种对遗产的敬畏。                        论文写作过程得到了中国科学研

                                                 保护技术宜高低科技并举,要采                 究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先生的指



          4 结论与讨论                            用适合我国施工条件、施工人员素质的                  导,在此表示感谢。

                                             技术。此外, 要克服迷信传统工艺的倾

             历史建筑饰面材料的病症勘察与                  向,例如三七灰土适合地基,作为屋面

          病理分析是历史建筑科学保护的前提,                  苫背材料不足以抑制植物生长, 不足以                 参考文献

          只有充分明确材料得了“什么病”、“致                 保护木屋架。传统材料、传统配合比不

          病因数”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                  能一招通吃天下。宜重视传统材料的科                  [1 ]   Auras,   M.,   Meinhardt,   J.,

          科学、适宜的保护方案,这样既能避免

          保护性破坏,又能避免“过度设计”、“过

          度保护”。我国目前缺乏对应的法律、

          法规,使得在保护工程立项时忽视材料

          的病症勘察。

             尽管人的寿命在延长,但是用于

          研究建筑遗产的时间最多也只有 30-40

          年,而我们的历史建筑经历的岁月数倍

          数十倍数百倍于人的寿命,所以人对病



          症观察是有限的, 对病理的理解多少属

          于“无知”。必须重视这种 “无知”,才

          能在保护技术的研发、保护措施的选择                  图 9 采用所谓“防风化”处理的砂岩在 10 余年后出现的无法修复的病害





         38 / www.naioc.org.cn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