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中国民族建筑》2020新春特刊
P. 56
也参差不齐,难以体现古建精品风韵。 中国民族建筑
由于创新性的民族建筑或明显增加造价,除了政府规划打造的民族风格的地标建筑外,其他建筑的 论中国民族建筑的发展
建设方很难有动力发展民族风格建筑。
保护和发展民族建筑,也就是保证“中华特色人居环
境和民族魂根”的历史延续。推动民族建筑的持续发展,
是中国建筑人的历史使命、民族使命和国家使命。实现民
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可通过纳入国家文化战略、深入系统
挖掘价值、理论体系建立完善、构造工艺研发创新、复合
民建人才培养、规划松绑设计合作、现代民建产业培育七
个方面进行组织推动。
(1)纳入国家文化战略
未来国际竞争的胜负取决于科技的竞争、文化的竞争。
相较于文学、绘画、文艺作品等文化载体,民族建筑对于民
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体现最为充分。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影视
作品,高水平特效能够展现科技,但在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
关于民族建筑发展的
力方面远逊于建筑。而且,建筑本身就能够把绘画、雕刻等
若干建议 文化载体融为一体。因此发展民族建筑对于提高我国未来的
文化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深入系统挖掘价值,完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辞所描写的当时的空间或者建筑物的 解则需要建筑方面的专业背景知识。 而战国以及汉代的建筑及环境物在今
情景。赋文所记述的作者的现场感受于 汉阙及其遗迹 、汉画像石、汉画 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具体的实物对象,我
25
25
记载,或者主观的想象,以及那些充满 像砖、汉明器建筑模型,具有解读和认 们无法将汉赋的文字内容同当时的建
浪漫精神的修辞与比拟,意向化地构成 知汉代建筑的辅助作用,对于汉代建筑 筑形象进行比照和印证,也不能够得出
了词章之中的可识别情景,从而完成由 形象的认识,还可从画像砖、画像石和 确切汉代建筑的形式。但是,自汉赋作
“意象”内容到“具象”形式的转化。 汉明器中得到形象的表述和具象的对 品字里行间的直观铺陈与渲染式的内
照,尤其汉明器中的多层陶楼、大型陶 容,阅读者仍然能够在意识中建构出能
五、 汉赋的实物“备注” 楼等,或色彩斑斓、装饰繁丽,或挺拔 够体验汉代时期建筑的空间形象化、视
雄阔、阿阁崇隆,可部分表现汉代的建 觉化图式。
汉赋对后汉王朝功业、礼制、都城 筑形象。尽管画像砖石与陶楼只能够抽 由于汉赋当中有大量的城市与建
进行铺叙赞扬的同时,对于汉代各类空 象表现建筑形式,且建筑物的结构、构 筑铺写,借助汉赋认识汉代城市、建筑
间和环境元素的描写也更为丰富,能够 架、造型、比例多有夸张、变形、简化, 与园林,阅读汉赋就可以成为研习古汉
使后人认识显盛的汉家王朝、伟丽的都 但仍然可以作为参照物,并能够借助汉 语、探讨汉代建筑的必要门径,建筑历
城园囿、雄阔的宫观建筑。现代人在阅 赋具体的词汇,从作品中了解汉代建筑 史专业学者则更加需要由汉赋的叙写、
读汉赋辞章的过程中,从中体会、感受、 的主要特点和形制。 铺陈作为一个辅助研究支点和解读汉
品味、汉代都市的格局与建筑的形象, 代建筑的基础教科书,开拓汉赋应有的
需要理解赋文所表现的意义并由对其的 六、 结语 价值,这有助于建筑研究者探索汉代城
认识、理解转换为建筑空间意向,这毕 市空间特点,推断建筑的外观形式或装
竟只能够依赖文学化的铺写,深度的理 赋作,最早行流于我国战国时代, 饰,进而提炼可供研究参考的汉代空间
构成理想、城市规划与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费振刚 . 汉赋概说 [J]. 广西大学梧州
分校学报,2002 年 4 月
[2]王国维 . 宋元戏曲史 [M]. 北京,百
花文艺出版社,2002 年
[3]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等校注 . 全
汉赋校注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4]周煜 . 汉赋中的建筑认知 [D]. 浙江大
学,2013 年
[5]朱自清 . 朱自清经典常谈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年 12 月
[6]徐明英 . 地理视域下的汉赋研究,[D].
安徽师范大学,2015 年
50 / www.naio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