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中国民居大师、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2018年第23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中国民居学术会议30周年纪念大会今天在华南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研究会会长李春林先生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中国民居建筑大师、民居建筑界的各位同仁以及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在校的同学们百忙之中参加这个盛会表示热烈欢迎,向承办本次大会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方圆东方人居研究院表示衷心感谢。
1988年,在中国民居建筑大师陆元鼎教授等学术前辈的倡议组织下,第一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至今已整整30年。30年在举办22届民居学术会议的同时,还举办了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研讨会11届,以及聚落、民居、祠堂专题研讨会,会议地点遍布中国的30多个城市和民族地区,这些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上千篇,还形成了不少珍贵的田野考察报告,在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民族研究的新生力量。民居学术会议的影响不仅仅在大陆,而且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也很有较高的影响力。民居学术会议水平的已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国内民居研究成果交流的优秀平台。
30年来,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研究的主题,仅仅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紧密相关。民居研究以从初期阶段注重于对建筑形制的史学研究探索,过渡到综合交叉的多学科交融研究特征,再进一步演化为交融后逐步细化的探索过程。整个阶段与各时期应随自然、人文科学界、建筑界等思潮的变化,又于某一时期体现对问题某一方面的特别关注。这期间相继经历着强调文化性、地域性、社会生活还原性、开放性的微观的变化。
一个组织的学术会议能够30年如一日,每次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感,而且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我们有理由为这样的会议点赞,他为中国民居事业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中国城市建设城镇化建做出的贡献给与褒奖!
时光荏苒,3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今天又在第一次会议地点举办纪念大会,我很有感慨,已有90高龄的学术年会创始人陆元鼎教授和当时不少老先生今天仍为民居研究默默的奉献,在此期间又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重点骨干,继续了老先生们的研究事业。没有这么一批心怀远大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努力为中国民居事业奉献的一大批先辈们的努力,就不会有中国民居学术会议30年取得这样卓著的成就。让我代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关注中国民居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向这些老先生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现在正在从事民事业的年富力强的青年骨干,给予更大的支持。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所属的学术组织,承载着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的具体工作。近30年来,民居专业委员会团结和组织上百名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教学、研究,为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民居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的专家学者主要来自高校,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二级分会中学术研究最优秀的一个,它在推进行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行业交流、增强社会服务、提升学会品牌形象、扩大研究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一直以来也是行业中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海峡两岸民居建筑学术交流与考察实践,一直坚持联手欧美研究机构进行民居学术科研课题研究。自2012年以来,民居专业委员会内的学术专家还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和特色小镇专家委员会专家库依托机构。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已成为国内行业内有影响力、有话语权、有权威性的二级社团组织。希望民居专业委员会继续发扬过去优秀的传统,紧紧围绕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这两大主题,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越办越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未来的30年一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30年,也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30年。面对新常态,如何应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主义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如何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给传统研究带来的挑战? 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民居学术研究中,抓住机遇,要突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更科学的民居建筑研究体系。理论研究和中国的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得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助力。要继续发扬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的专业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继续按照中央的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突出学术性,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确保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继续发扬传统作风,吸纳和培养新生力量,壮大研究队伍,建立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形式多样,继续保持学术会议的领先地位。
最后祝第23届中国民居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民居学术会越办越好!祝各位嘉宾和各位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2018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