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About us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重在定位——新时代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实践和思考
添加时间:2019-11-12  

史建华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副主席)

 

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参与了多个城市的重点古城镇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并已参与完成了重庆、长沙、洛阳、太原等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以及40多个知名古城镇、特色小镇项目的调研咨询、策划定位、规划实施及实施运作。我们深深感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不仅承担着历史的挖掘和保护,更多承担着传承利用的担当,未来发展任重道远。结合最近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经过认真分析,我们提出新时代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实践的一些体会和应对。

 

一、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十九大以来习主席多次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实施过程:高标准、严要求。打破以前粗放型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强调科学研究、精准定位、系统管理、市场运作。最大程度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城市整体面貌改善和城市总体发展提升的作用,始终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先的理念,优化空间布局,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特色,逐步增强历史文化名城的融合功能,使其成为有历史、有文化、有功能、有品位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都为我们在新时代下进行历史名城的保护要求更加清晰。同时,对名城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更高的标准。

二、古城研究的系统性

1.以江苏省为例的历史文化名城统筹联动的系统性

我们以前研究古城保护大都以一个单体项目或一个古城、古镇为研究对象,这往往会带来实际效果的偏面性。最近我们把江苏十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动为基点为探索,开展了一系类的活动也取得不一样的成果。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据统计约有2000多个古城镇遍及全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5个,名镇312个,名村487个,其中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个(南京市、无锡市、宜兴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常熟市、南通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高邮市),为全国第一。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地政府对城镇化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从单一保护,把历史当作负担,以及寻找各自发展的特色角度,纷纷开始讲究把城市的历史积淀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迎来新一轮契机。

以苏州为例,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10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包括世界文化遗产)4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7处。最近苏州又取得了是世界典范遗产城市称号。

所以如何以江苏省13个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值得我们研究,我们江苏在名城保护方面有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并具有一些成熟的名城保护思路和做法,比较突出的有南京、扬州、镇江等,这些城市在名城保护方面上无论是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实施方法、项目案例和管理体系,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城市与城市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联合攻关,携手共赢。

2.前期定位的重要性

新时代下,需要搭设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合作、定位共享的大平台进行前期定位,目前普遍存在“重规划、轻策划”的现象,我们认为如果说规划是为古城保护发展设计框架,那么策划则是为古城保护发展注入灵魂,生成血肉。目前,大多数规划文本装帧精美,却通篇都是背景分析、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开发布局等空泛的文字,没有能够将文化脉落、古城资源、民风民俗进行深度挖掘、提炼,从而形成独具地方主题特色的历史文化并于城市发展相融合,特别是规划文本上往往缺少关于古城保护发展的定位、实施路径研究、建设营造、运营管理、及资本运作等方面内容。所以我们提出重在定位,就是要在策划定位时通过谋划、创意和论证,充分考虑古城现有条件和发展趋势,通过顶层设计,提出具有巨大价值的目标又可落地执行的最佳方案的活动。我们定位策划是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战略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战略、策略、理念、经验、市场、前瞻、格局、创意的集大成者。

三、三个研究层次

我们作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是基于这样的脉络来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征和现实意义,那就是挖掘优秀的历史文化,寻找经典的精神标识,体现时代的当代价值。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具有较好的条件。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集聚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和发展基础,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因此我们设想从三个层次来研究:

1.追溯历史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典型的历史风貌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把悠久的历史人文,挖掘整理,完善提升,突出其文化的价值,彰显历史的魅力。

2.厘清现状

通过信息联动与互通,分析整理,把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特质、问题和优势提炼出来。对各历史文化名城在生存发展中的情况摸清,特别是老百姓的意愿和政府的愿景整理出来,作为未来的发展基础。

3.提出思路

最终落脚点,在我们摸清一个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最后还是要提出他的发展思路,为今后的路线提出一个路径和有价值、可操作的实施参考意见,为政府和社会不断提交建议案并积极参与部分实践顾问与指导。

四、现状分析

最近以来习总书记和中央政府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清楚,要求越来越高。在确定了我们研究目标和方向后,下面就是怎么样进行研究和建设。

仔细分析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关心下,在保护历史上不同程度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树立了较好的城市影响。最近苏州市又取得了是世界典范遗产城市称号。

但还有一部分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与发展上相对落后。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周边道路环境、市政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情况下,但古城上街道还是那样的街,建筑还是那样的建筑。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与我们飞速发展的城市化速度相对滞后。充分反映出保护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一些地区都面临着进一步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问题。

尤其是在当前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如何看待古城的核心价值一块远远不够。由于受到经济规模、速度、后劲的影响,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差异。利用古城核心优势来带动发展、指导建设显然力度不足。很多地方还是把老城区改造作为一个负担。而在简单的土地开发上比较容易做到,因此相当一部分古城镇被搁在一边,容后人“处理”,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街、古建筑发展模式有所改善。能建设的空间都发展了,剩下了还有不少亟待修缮的古城老街古宅。对大部分有价值和特点的老建筑进行了局部维护,但不成规模,不成体系,自生自灭状态还存在很多。因此对比中央提出的城市更新要高标准、严要求来看,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可以提升的空间。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注意要点

(一)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有一些人把“保护”简单化,甚至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化发展对立起来了。每每碰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他们总是先让城市规划做一个规划方案,然后召集一些专家开个会讨论一下,就作为实施的主要方案。然后再召集一些人搭个班子,就操作起来了。这样的结果,难免使方案成为一般城市建设项目,不能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看成是一个具有非常内涵和多元因素,牵涉到历史文化及建筑形态和社会影响的一个系统复杂的课题。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我们应以什么形态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博物馆,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历史载体,成为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具有系统性,更具有完整性,所以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和片面化。

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是要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一个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精华,又有一个城市功能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重点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历史古迹与仿古建筑相融合、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相融合、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相融合。

保护与发展的融合: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的融合、古城保护与城市特色的融合、城市特色与基础设施改善的融合。

三个效益的融合(评估系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三)保护传承中三态合一必须做到最佳统筹

在保护空间形态及历史文脉基础上,通过内部空间和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更新业态,提升生态,聚集人气。

历史文化名城是以人为主体活态传承发展的空间载体和人居环境。三态合缺一不可。所以必须避免碎片化的保护思想、断崖式的保护建设和孤岛式的保护项目。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五个建议

今天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有利形势下,如何做到因势利导,借势发挥,趁势而上。特别是能否彻底解决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处于保护和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

(一)增强保护与发展意识

在筹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跑了相关的多个古城镇,感觉到对历史文化名城各地区积极反应,都想在保护上做好文章。但也在重要性和专业性的认知上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同程度误区。我们还要在各层次、各方面增强抓机遇、求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发展中的城市,如何借当前有利机遇把保护和发展推上一个新阶段。结合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建设的融合在专业上还有进一步增强。结合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提到的“城市文明传承和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二)做好古城保护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章

古城镇不是一般性商业项目,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收到社会、民生、政策、专业、习俗、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政府才能系统全面的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也不是仅靠政府单体的力量,而是政府有拟定出科学、合理的框架,引入社会力量来参与多方配合。在研究、建设、资金、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参与,才能解决好众多的复杂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的问题。确定在导入社会力量进入时也有诸多困难和问题,这要我们加以研究一一解决。但是一定要改变一些地区政府把社会资源当成自由资本,闭门自理,最后由于体制问题,留下诸多遗憾。有的完全放开,因为缺乏了政府主导,导致“跑马圈地”的现象,动辄圈地几平方公里,把历史名城变成纯商业项目,结果是千城一面,看不见根,寻不到魂。今天我们的会议就是一种在政府指导下,社会力量参与一起解决古城保护前沿,是一种积极探索新路子,把古城镇的保护工作真正成为社会的事情,成为全国的事情,共建美好家园并且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三)重视区域保护发展的策划定位

我们以前一直说是规划先行,但是在做规划之前更重要的是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研究比较究竟做什么?怎么做?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本质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传承利用的项目,要根据城市的历史、现在来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再加上,现在的项目定位所依据的元素也是多元复杂的。名城保护再也不是以前单一保护为主,她要通过分析论证后做出一个专业、系统、全面的定位,然后通过讨论决策才能提交保护发展提纲,交给规划做出实施规划意见。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统筹保护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做好这篇文章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才能定好位,布好局,开好头。通过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摸索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划”融合的路径,实现用策划来激活规划,并通过统筹联动开拓具有研究价值、实践基础、发展后劲的一个领域。

(四)强调运作的系统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这样的方案要系统解决从定位、建设、资金、运作和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保护,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整体,不是仅拟一个环节,而是整个系统的解决。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第一次提出要用统筹的思路做保护利用。很多我们所做的古城改造项目,不尽人意,就是很重视前期的方案是不是吸引人,而对整个运作系统,各个环节的论证不够,不充分,急急上马,造成了被动。

(五)扩大视野整合区域各方优势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中,如何把历史文化名城统筹保护发展好。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精神必须成为我们的主导。以前由于都是一个城市来谈保护和发展问题,这样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重复性、雷同性。今天我们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不仅应该,也是具备把各个城市统筹联动起来,比如我们江苏13个城市为基础形成江苏省各具特色魅力,相互融合,支撑互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真正形成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的板块。这样对产业融合、旅游休闲、康养民宿、其他产业和资金融通的介入也有更好的平台。同时,我们还要扩大视野,在名城保护发展时,不能局限于古城,而应该与城市化发展相融合起来。我们现在处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发展板块,我们的古城是城市中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封闭在一个古城区域,而应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的整个标签中,成为其一个亮点,而不是包袱。这样我们的路子也将更宽更广。